否定心理創傷
對於人生,大多數人會有一些揮之不去的傷心事。
一般人認為我們會因為這些事情而受到影響,但阿德勒心理學以一種不同的觀點來解釋這個議題。
目的論。我們這麼做的目的是甚麼?
可能是在保護我們自己不再次受傷害,書中把這些行為定義為對自己的「善」。
個人覺得這個思想很反常,但也不是說不能接受,需要透過反覆的思考這件事情對自己來說的意義是甚麼。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固然是重要議題,但為甚麼阿德勒會以一句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來概括整個人生煩惱的議題呢?
書中作者提到,若在這個世界上僅有一個人,我們不避去煩惱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亦或是跟別人比較優劣性。
所以因為這個假設並不會成立,我們會產生他人看待自己是如何的想法。
因此在人生中,對待其他人的看法可以改變自己面對人際關係的心態。
把對方看作是人生中的夥伴。
而在與人爭吵或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透過目的論來探討。
對方這麼做的目的是甚麼,而這個方式有點類似底層邏輯書中事物背後的黑盒子的觀點。
另外,在我們發現自己陷入了與他人的爭論中,就是書中提及勝負之爭,我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這件事情之諸如此類的事件裡。
討論當下這件事就已經變質,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避免這類事情發生,脫離勝負本身對我們的影響。
假設是我們不對,承認錯誤並非是件可恥的事情,也並不代表我們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失敗。
割捨別人的課題
課題分離是一個可以解決很多在人際關係方面上的一個方法。
例如說小孩學習件事情。
家長在面對自己小孩不願意學習時,可能會產生很多想法。
其中,家長可能會擔心,從而迫使自己小孩去學習。
但是在學習這件事情當中,一直以來都是小孩的課題,作為家長,他們只能算是引導小孩了解學習這件事情的意義是甚麼。
到頭來學習這件事情都是小孩自己要做的決定。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人際關係的建立,並非縱向而是橫向。
縱向關係是指有階層式,也就是上對下的關係。
橫向關係就如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是一個共同體的關係。
以上面小孩學習的例子,家長要做的事情就僅是引導,而非指責小孩為甚麼不去學習或是以獎勵小孩去學習。
並非責罵(指責小孩)或是稱讚(獎勵小孩)。
關於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阿德勒提出共同體感覺。
在人際關係中,有小的共同體(兩人之間)以及大的共同體(家庭、公司、社會)。
如果在小共同體得不到歸屬感,把共同體的範圍擴大,讓「自我的執著」轉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對身旁的人的存在表達感謝及開心並以自己的存在來接納自己的價值。
人只有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此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從而明白自信與勇氣也是可以透過自己雙手去得到的。
認真活在「當下」
以下這三項是這本書最後的重點:
- 接納自我
- 信任他人
- 貢獻他人
接納自我的目的在與接納自己原來的模樣,坦然接受自己目前的樣子,並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自己的目標邁進。
信任他人包含夥伴的概念,當我們給予他人信任,我們便增加與其他人建立深厚友誼的機會。
貢獻他人當我們為他人貢獻時,自我價值便可以帶給自己被共同體需要的快樂。
最後書中也探討到類似關於原子習慣的思想,那就是注重當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而沉浸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在書店裏頭歷久不衰一段時間了,這也代表他所提供個議題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最後感謝作者岸見一郎寫出這本透過對話來傳達書中思想的文學作品。